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3大思路及4个运营模式
在基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北京的老龄化趋势与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运营模式和通州区养老驿站建设的进展情况,证明了通过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和运营模式创新,有助于盘活社会资源。这些措施必将夯实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基础,为应对大都市老龄化问题提供实践经验。
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决策部署的重要措施。这一举措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老年人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北京市作为拥有2千多万常驻人口的大都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建设首善之区和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动社区养老驿站的规划建设,努力构建 “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 四级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体制创新的新路子。
一、北京的老龄化趋势与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北京是全国最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城市之一。
老龄人口总量和老龄化速度,均位于全国前列。1990 年,北京市老年人口约 111 万,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报道,北京市户籍人口老龄比例在全国排第二,全市平均每天净增 500 余名 60 岁以上老年人,并且仍在快速增长,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
截至 2016 年底,全市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 329.2 万,占户籍人口总量的 24.1% 。预计到 2020 年,全市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 380 万,占户籍人口的比例将超过 26.7% 。
到 2016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2172.9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2.4 万人。其中,60 岁及以上 348.4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16% ;65岁及以上 230.4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10.6% 。据预计,2030年北京将达到重度老龄化,户籍老年人口占比超过 30% ,随后达到超老龄化社会,这一高比例将持续 50 年以上。
为应对如此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北京正在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 2017 年 6 月,北京市共建立普通养老机构 380 家,已运营养老照料中心 84 家,在建养老照料中心 63 家,初步建立了市-区-街道(乡镇)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
二、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夯实四级养老服务体系的基层基础
《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提出,要实现北京市提出的 “ 9064 ” 养老服务发展目标(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机构养老),到 2020 年,为建成 “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设施齐备、功能完善、布局合理 ” 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条件。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以就近、方便、快捷为基本原则,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呼叫服务、心理慰藉等服务。让居家老人足不出户或者在社区范围内,就能享受到贴心的为老服务。
社区驿站是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功能的进一步延伸,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性设施,是社区为老服务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是健全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满足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暖心工程、幸福工程。
三、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运营模式
(一)运营思路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的基本思路是 “ 设施政府无偿提供、运营商低偿运营 ” ,即由政府无偿,将公有设施提供给市场主体,由市场主体负责运营。社区养老驿站的设施,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
一是将新建居住区或者原有居住区的配套养老服务设施,无偿用于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
二是对于没有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的社区,通过购买、租赁方式,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提供设施,无偿交给市场主体运营。
三是已经交给其他单位运营使用的养老服务设施,收回并无偿交给市场[6]主体运营。通过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和市场的资源整合作用,夯实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首都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运营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方式,主要包括联盟运营、连锁运营、单体运营和P P P运营等四种方式,鼓励各区探索实施其他运营模式。
一是联盟运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体工商户等多个市场主体,通过加盟协议方式共同运营一家驿站。由一个具有法人资质的市场主体运营,并代表驿站,对其他加盟服务点进行指导,并负责分工合作和组织协调。
二是连锁运营。由一个具有法人资质的市场主体,连锁式运营一个区级行政区域内的多家驿站,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连锁化、品牌化运营。
三是单体运营。由独立的市场主体开展单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
四是P P P运营。由政府提供土地,由市场主体新建驿站;约定运营周期后,由政府无偿接收运营。
(三)养老驿站的功能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需设置助餐服务、日间照料、呼叫服务、文化娱乐、健康指导、心理慰藉等六类基本服务项目。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康复护理等服务项目。
助餐服务,是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食品行业标准,为老人提供集中用餐、分餐和上门送餐。
日间照料是为社区内空巢或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日间托养,实施专业照护,对有特殊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开展短期全托,为有特殊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
呼叫服务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手段或电话、可视网络等电子设备终端满足老人提出的养老服务需求。
健康指导是指设有护理站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通过配备相应医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文化娱乐,是指协助老年人开展各种类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老人的文化娱乐需要。
心理慰藉是通过陪同聊天、情绪安抚以及专业的心理辅导等手段,满足老人情感慰藉和心灵交流需求。
(四)养老驿站的布局原则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设置,主要参考地区人口密度、老年人口分布状况、服务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在城市地区,以 “ 一刻钟服务圈 ” 为基本尺度,依据一个区域的老年人口分布密度热力图(如图1)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千人指标,同时参考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布局进行规划设置。
在农村地区,以村委会为基本载体,在村委会所在地建立驿站。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与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建立协作关系,实现与照料中心的功能分级和有效衔接。
(五)养老驿站的建设规划
根据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规划( 2016-2020年 ),到 2020 年,全市计划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总数 1000 个,其中城市社区建设 542 个,农村地区建设 458 个。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六区,计划 3 年内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基本覆盖,其他郊区计划 4 年内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基本覆盖。
四、通州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建设进展情况
北京市将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规划指标分解到不同的区。作为正在建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的城市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尤为紧迫。
一方面,通州区老龄化趋势正在加快。截至 2017 年 2 月底,全区户籍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已达到 220,148 人,人口老龄增长较快,老龄化趋势正在加快。
另一方面,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带动行政办公及部分公共服务功能向通州转移,远期将带动 40 万人口向通州聚集。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副中心的综合承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2016~2020 年,通州区规划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54 个,其中城市 34 个,农村 20 个。2017 年 7 月,通州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完成了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商招标工作。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成后,将改变传统机构养老特点,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新模式。
驿站一般设立 10~15 个床位,为社区内空巢或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日间托养,实施专业照护,也可为有需求的老人开展短期全托,推介和转送需长期托养的老年人,到附近的养老院接受全托服务。
五、展望
主席指出,民生是人民的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北京市抓住养老这一重大民生问题,通过顶层设计和体系构建,不断完善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在基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方面,通过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和运营模式创新,盘活了社会资源。这些措施必将夯实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基础,为应对大都市老龄化问题提供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