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养老遭集体“拉黑”,需正视养老市场的供需矛盾
以常住酒店的方式,来度过晚年生活,是个好主意吗?近日,69岁的上海市民周先生向媒体反映,96岁的母亲周老太在长租的酒店摔倒后病危入院,酒店竟单方面提前解约。他坦言,目前母子二人已被嘉定区安亭镇的酒店集体“拉黑”,此事迅速引发社会关注。
据《新民周刊》报道,自2013年周先生带着病患母亲辗转各个酒店养老以来,已经和浙江嘉兴一家酒店式公寓以及上海多家酒店产生纠纷,并且大多都上了新闻。周先生感叹,自己2007年因为摔跤受伤而丧失劳动力提前病退,老母亲也在2017年一次摔跤后双目失明。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酒店养老的周先生却频频遭遇入住困境,甚至被商家集体“拉黑”。透过纠纷,我们需正视时下养老市场的供需矛盾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的发展迫在眉睫。国家统计局今年一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21.1%,这意味着中国已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如今,居家养老、酒店养老、抱团养老和托老中心等新型养老方式看似多元化,但背后的经营问题依旧难解。和传统养老院相比,酒店养老具备诸多优势:环境舒适便利、社交自由灵活、服务规范透明,定期提供清洁卫生和餐饮服务······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人来说,多支付一些费用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是值得的。
但酒店养老模式是否行得通,仍需打上一个问号。酒店不是养老院,其基本定义是提供安全、舒适,令利用者得到短期的休息或睡眠的空间的商业机构。酒店服务主体是有短暂食宿需求的客人,而养老照护却具备长期性;此外,酒店的服务和设施并未针对老年人群体进行适老化改造,如缺乏无障碍设施和紧急医疗服务等,无形中增加了老年人居住的安全隐患。在面对高龄残障老人入住的时候,酒店需要承担额外的风险和责任,还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和声誉损失。而周老太因身患老年痴呆症,也曾给下榻酒店带来一定的麻烦,干扰了酒店正常经营秩序。从商业角度出发,酒店提前解约的做法无可厚非,也不必过分苛责。
值得深思的是,周先生母子的案例虽然有些极端,但也折射了当今社会下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和亟需升级的现状。积极发展“银发经济”,为高龄老人提供更多元化的养老选择,既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行业发展的机遇。面对这样的趋势,酒店行业转变观念,主动拥抱更高的养老服务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类似养老服务内容与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曾在采访中表示,发展“银发经济”既是解决今天老年人的问题,也是解决今天年轻人的问题。“银发经济”是新的经济大陆,可以为今天的年轻人提供更多创业、就业机会,同时也为所有人在未来重度老龄社会中度过美好的长寿生活提供保障。毕竟,每个人都会老去,善待老年人就是善待未来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