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超2.8亿
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社会。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
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4143.0万老年人享受老年人补贴,其中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3406.4万人,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94.4万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574.9万人,享受综合补贴的老年人67.4万人。全国共支出老年福利资金423.0亿元,养老服务资金170.1亿元。
为了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2023年,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让老人们幸福安享晚年,无疑需要多方努力,尤其离不开青年一代与老年人的“双向奔赴”。近年来,当进入为老服务行业的年轻人逐渐增多,无疑让我们看到了更新的可能。
“多代同楼” 直面痛点 让“青银两代”双向奔赴
近日,《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基本规范》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将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内容、服务组织条件及相关流程要求等提供基本指引,是我国针对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首个国家标准。近日审议通过的《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则明确,要把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作为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发展老年助餐服务,采取倾斜性措施支持农村地区扩大服务供给。
前不久,杭州市滨江区一家养老机构向社会发出邀请,招募“多代同楼”陪伴者,入住养老院的年轻人只要每月达到一定的陪伴时长就能免去房租。不同年龄段的陌生人同住一个屋檐下,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多代同楼”是由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民政局提出的陪伴性养老服务项目。通过申请的陪伴者每月只需达到10小时的老人陪伴时间,并交纳每月300元的管理费,就可以入住这家养老机构。
申请人需要满足的要求包括,在杭州市城六区无房、已签订杭州市滨江区内劳动合同或持有区内营业执照,大专及以上学历等。
2019年、2020年,杭州市滨江区民政局分两批试点“多代同楼”项目,以志愿服务抵扣房租,定点招募年轻人入住养老院。政府出台指导意见、企业提供住宿场地、老人获得精神慰藉,“多代同楼”试点项目就此展开。王云亭老人是第一批“多代同楼”项目的养老服务对象,虽然已经时隔数年,但王老对年轻人的入住记忆犹新。
王云亭老人细心保存了一个小小的香袋,一直挂在床头,这是4年前和她结对的青年志愿者送她的礼物。如今,虽已记不得志愿者的名字,但两人相处的时光却仍让王奶奶念念不忘。
年轻“血液”的加入,让老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彩起来。爱画画的徐继兰老人甚至觉得自己多了个孙子,曾经结对过的志愿者找对象都要让她把把关。
采访中,很多曾经享受过陪伴服务的老人,至今回忆起来脸上都会露出笑意。“多代同楼”直面老年生活中的“精神孤独”痛点,用跨代社交打破了养老院老年人单一、局限的生活圈。在前两批定点招募的试点尝试后,2023年杭州滨江第三批“多代同楼”项目面向全社会招募。
目前,杭州市滨江区民政局收到了260多位报名者信息,有68名青年入选首轮名单。民政部门将对申请人员专业背景、志愿服务经历、可陪伴时间等方面进行资格审核和面试考核,最终招募15—20人入住养老机构。
年轻人看好“朝阳行业” 将推动养老行业专业化发展
“奶奶,你看我吃得比你快。你要加油啊,看看能不能超过我。”河北省临城县天颐疗养庄园的护理员小米(化名)每天都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哄厌食的杨奶奶吃饭,语言俏皮、表情可爱的她总能把杨奶奶逗笑。
2000年出生的小米,大学学的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去年找工作时,在网上看到这家机构招聘养老护理员的信息,便投了简历。“没想到我被录取了。或许并不意外,因为我和姥爷感情深厚,所以求职时很关注这类招聘信息。”
今年9月成为老人陪诊师的芳芳(化名),是一名药学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医药行业工作。“我很看好为老服务行业,觉得这是一个‘朝阳’行业。现在高龄老人很多,陪诊的需求很大,我和朋友做了市场调研后便成立了一个主营陪诊服务的团队。”芳芳告诉记者,团队中的陪诊师都是90后,有学医护专业的,也有学幼师、英语等专业的。接站、取号、缴费、陪着做检查、取药……经过多次陪诊,团队中的小于(化名)对这套流程已驾轻就熟,“陪老人就诊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我很喜欢这个职业。”
同样是90后的周周(化名),大学学的是护理专业,因看好为老服务行业,她辞去工作入职一家养老服务公司。目前,她已成为公司助浴团队的负责人,不仅为老人提供上门助浴服务,还经常给年轻的助浴师培训,“我们团队偏年轻化,最小的是00后。”
吉林省长春市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养老示范指导科科长赵丹鹏告诉记者:“近年来,从职业技术院校毕业后进入养老机构工作的年轻人确实在增加。在今年长春市举办的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很多参赛选手是90后,而且都获得了很好的名次。”
对为老服务行业出现的新变化,长期从事养老人才培训的贵州省颐康民政职业能力建设中心主任潘洁很有感触。她说:“以前开展养老服务培训时,参加培训的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也偏低,所以培训的内容理论少、实操多。但近几年参加培训的年轻人明显增多,而且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公益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崔炜也注意到了这一新现象。他说,这一方面反映了银发经济赛道在扩展,为老服务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够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年轻人就业观念的变化,彰显了年轻人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
李爷爷是周周开展助浴服务的对象。他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因子女不在身边,洗澡很不方便,老伴干着急没办法。刚开始,李爷爷对陌生人助浴非常抵触,周周便经常带着团队的年轻助浴师上门和他拉家常,“我们听李爷爷讲以前的故事,也分享我们的新鲜见闻。”交流多了,李爷爷和这几个年轻人的距离也拉近了。在第7次上门的时候,李爷爷主动提出想请周周帮忙洗澡。“你们的服务耐心、周到、专业,减轻了家属照顾失能老人的负担。”李爷爷的老伴称赞道。
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年轻人理念新、知识新,学习新技术快,能为老人带来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他们能和老人‘玩’在一起,陪老人唱歌跳舞、教老人制作短视频等,用青春活力感染老人,让老人的心态更积极乐观。”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自2015年起招收三年制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科生。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王燕介绍:“我们这个专业每年毕业学生100名左右,60%的都进入了养老服务行业。他们懂专业、会技能,既有提供养老服务的能力,也有与老人共情的素养,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无论是入职传统的养老机构,还是从事陪诊师、陪聊师、养老管家等为老服务新职业,年轻人的加入不仅能缓解为老服务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也会推动行业朝着专业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更好、更全面地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品质化的养老需求。”民政部培训中心教授成海军这样认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宏伟凭借多年的研究经验告诉记者:“为老服务既是事业也是产业,很需要年轻人的创新和活力,他们的加入会加速行业的服务细分和专业水平的提升并催生新的业态,甚至为部分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
涉老产品和服务应建立标准 让老人“不将就”“能讲究”
业内人士认为,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要从衣食住行等身边事上加强有效产品供给,以优质的老年用品调动社会消费意愿,让老人们不“将就”、能“讲究”。
山东省老年产业协会会长白玉光举例说,老年人常用到的成人纸尿裤,对吸水层厚度、吸附效果、除臭等要求与婴幼儿纸尿裤差别明显,但一些产品简单照搬婴幼儿纸尿裤,还有企业减少吸水层厚度、甚至用再生材料替代无菌材料。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老年用品产业,加强老年用品研发制造。近期,工信部具体发布了《2023年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推广包括老年服装服饰、养老照护产品、日用辅助产品、健康促进产品、适老化家居产品等263种产品,其中不乏柔性翻身智能床、智能跌倒防护服等切中机构和消费者“痛点”的产品。
“老年用品产业壮大发展既需要‘培土’,也需要‘扶苗’。”上海银发无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林立钢认为,国家层面可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培育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且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企业,使其成长为龙头企业。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创新积极性,对市场违法行为进行有力惩戒。
白玉光说,小到老年人的鞋子,大到涉老建筑,各种涉老产品和服务应建立起完善的标准体系,确保市场健康发展。可从市场相对成熟的产品入手,加快制定及修订一批关键急需的产品和技术标准。
长期从事适老化家居改造的产品经理孙田建议,可用好基层社区、卫生机构等单位,做好日常生活用品、辅助用品、康复用品等重点品类的功能普及和消费指引,激发“身边效应”。李鹏等人建议,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针对特定老年群体开展老年用品消费试点,以示范效应带动老年群体消费。(综合央视网、新华社、澎湃新闻、中国社会报)